2019/2/18
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
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開始來實作。

大部分的企業應該都還只是在小範圍的試做,如果有一些初期成效就可以敲鑼打鼓大事宣傳了,可是很多企業還是沒有辦法整體一起規劃出完整的策略與方向,而有一貫的執行方法,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在於「問題描述」也就是problem statement。

如果我們用問題與資料的兩個維度來看,企業習慣處理的是「明確問題」、「資料集中」的狀況,也就是早期透過資料倉儲方式來做;因為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發展,目前就算資料破碎,也還可以針對明確的問題用這些資料 (大數據) 來分析。企業在研究案例的時候,如果拘泥於案例的運用場景,其實就只是抄襲同一個「問題描述」的解決方法而已。

企業普遍較無法處理不明確的問題,因為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情的問題定義多多少少有些不同的見解,在資料集中化的情況下,就是靠經驗來判斷處理,也就是一般講拍腦袋訂出來的,例如生產計畫排程,因為計畫有許多的目標 (準時達交、最低成本...),所以沒有辦法明確的定義出一個「問題描述」,因此就資料僅能作為決策支持之用。如果又是碎片化的資料 (大數據),例如製造生產的大量數據,而企業更無法在問題模糊的時候找出運用的方向,這個時候,企業即時投資了人力物力去學習知識、建置相關系統,企業仍然無法真的獲得「智慧」,因為「找不到議題」來運用這些知識與資料。

因此企業必須要運用不同的思維模式來尋找、定義問題,才能逐步實現「智慧企業」的願景。

2019/2/13

數位化、數位轉型、智慧企業

這幾年「數位轉型」被很多資訊公司拿來說嘴,但是真的去問什麼叫做「數位轉型」卻很少人能夠說清楚,開始一些資訊系統建置專案就被說成「開始進行數位轉型」,但是事情是這樣嗎?

資訊科技的進步由早期大型主機到個人電腦,然後又到網際網路連接,因此企業在使用電腦 (電腦化)的程度就慢慢改變。舉例,早期買賣的時候,會計帳是用紙本記帳,所以英文叫做bookkeep,也就是「簿記」,當企業慢慢可以負擔得起電腦的價錢後,就用電腦來記錄,也就是「數位化」了。相同的生產線的紀錄由早期紙本工令到可以透過電腦下達指令,並記錄生產進度,也就是生產的數位化。因此資訊系統的導入使用其實就是「數位化」。

當企業所有的活動,包括內部與外部的活動都數位化之後,企業或許找到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來運作,也就是藉由數位化後而產生了一些轉變 (轉型),則是所謂的「數位化轉型」。最簡單的例子是建立電商平台,而在上面販售商品、收款、並指示倉庫包裝出貨,就是將原本實體商店的商業模式延伸到電商平台的商業模式,這個企業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數位轉型。當然大量使用「大數據」、「物聯網」技術來改變商業模式也是數位化轉型的一個方式,但是也不是用這些技術才是數位轉型。

當企業開始大量進行資料分析、協助企業決策,不管是自動決策或是決策輔助,就慢慢的提升企業「智慧」的程度,也就是開始「智慧企業」的旅程。

因此數位化是數位轉型或是智慧企業的基礎,但是智慧企業未必要作數位轉型,企業更有智慧,但它仍然可以繼續原有的商業模式。
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...